
客家农村田地收割稻谷场景
又到金秋时节,无垠的田野里金灿灿沉甸甸的谷串低垂着脑袋,黄澄澄的一片,农民们在田野中忙收割,一片丰收忙碌的景象煞是喜人。还记得孩提时,每到收割时节,学校都会放农忙假让小孩忙秋收。当忙完自家的秋收,小伙伴们就会结伴挎着一个小篮子跟在脱粒的乡亲后面捡拾谷串,或是在禾杆堆里翻找谷粒。这样拾谷串的情景相信还留存在很多小伙伴的记忆里。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分田到户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自己生产的粮食除了交公粮之后,其余的全部归自己所有,基本能够满足温饱问题。但是仍有一些人口众多或是劳动力缺少的家庭不能满足,加上每到放农忙假,学校也要求放假归来要交粮食,还有一些家里喂了鸡鸭不舍得用干净的粮食喂养,于是大人们都会要求小孩子去捡谷串。一来增加口粮,另外,农民也确实对粮食怀有特殊的感情,“颗粒归仓”是客家农村自觉的行动,此外还可以教育孩子们米饭来之不易,要珍惜粮食。
那时候,捡谷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大人去收割稻谷时,小孩提着空篮子或小背篓跟在他们身后捡着裸露在外的谷串,或是收割完后自己在稻田里四处搜寻谷串,一根一根地拾,一般拾到十来根一小把时,才把谷串放到篮子或篓子里。另一种,有的稻秆枯萎或被折断、折弯后,谷串就留在稻草把的中下部分;有的谷串半截脱谷,留在稻草把里还有不太成熟的半截;有的稻秆短小,谷串不易被打稻机脱谷等等,这些散落、漏收的谷串,都为小孩子捡谷串提供了便利和机会。别小看捡谷串这活儿,既要辛勤又要细心,眼观八方,眼疾手快,充满竞争,若是动作慢了,谷串就会被别的小伙伴捡走。谷串拾回家后,将它放在竹匾里曝晒,用棒槌拍打,少数没有打下来的就只能用手捋。这才是最艰难的,因为稻谷头上有一尖针,弄不好就会戳破手指,殷红的鲜血在指肚上沁成细珠。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汇集起来倒进粮仓。
捡谷串的另一种方式是到打完谷子的稻草里翻找。那时候已经出现了脚踏打谷机,虽然人们会在打谷机下面铺上一层油纸防止稻谷漏出来,但是仍有死角,在打过的稻草里还有不少散落、漏收的谷子。相比田野中寻觅捡拾谷串,在稻草里翻找谷串就少了争抢,且收获并不差。在谷场稻草堆里捡谷串一般都带有两种盛装谷子的工具和一张油布或油纸,到了打谷场,先把油布或油纸摊开,然后抱起上面较为新鲜的稻草轻轻地抖动,让谷子散落到油布或油纸上,再装起来带回去晒干;而对于靠近打谷机的禾杆堆下面那一层谷灿,则要用手刨,刨出来连谷带土,而且有些已经霉变,这种捡拾回来的稻谷常常都要在河边清洗,再带回家晒干,晒干后一般人也不会吃,一般用于喂养鸡鸭等家禽。
小孩们头顶骄阳,裸露手臂和小腿,在满是稻茬的田地里搜寻着谷穗。夕阳落山后,才带着一身的疲惫与轻快回家。虽然,收获来的这些谷子不可能颗颗都饱满,但是不饱满的可以用来喂鸡喂鸭,饱满的晒干后作为一家人的食粮或是上交学校。
如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学校也不要求上交粮食,加上如今有了收割机,机器一过,稻谷都在蛇皮袋里,无论小孩还是大人都不会去捡谷串了。可每当秋风劲吹、稻浪翻滚的时候,总会油然地忆起低头弯腰捡谷串的情景。
|